发布者:中国兽医协会发布时间:2024-03-04阅读次数: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简称特产所)建于 1956 年,是全国唯一的专门从事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也是中国农科院在吉林省的唯一直属单位,主要研究对象为珍贵、稀有、经济价值高的特种经济动植物。
建所 60 多年来,在农业农村部、中国农科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产所全面履行国家队使命担当,积极服务吉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吉林省特色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邓小平、贺龙、邓子恢、陆定一、李鹏、李铁映等十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经莅临特产所,检查指导工作。
特产所现有在职职工 331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226 人,高级职称人员 82 人,博士学位人员 69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突出贡献、拔尖创新等人才13 人;退休职工 386 人。拥有两个所区,其中:长春所区,位于长春市净月区,占地 210 亩;左家所区,位于吉林市昌邑区,占地 56.81 平方公里。
特产所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原则,立足吉林、面向全国,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紧紧围绕人参、梅花鹿、毛皮动物、北方浆果等吉林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首先,构建了特种动植物科研平台。建有特种动植物科研平台 23 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5 个;建有特种动植物资源库(圃)5 个,其中特种动物种质资源库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建有长白山野生生物资源野外观测台站等 2 个;建有农业农村部特种经济动植物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中心等 2 个。其次,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近五年,特产所获得省部级奖励 38 项,其中一等奖 6 项;发表论文 1111 篇,其中 SCI 论文 270 篇,《Science》文章 3 篇;出版著作 65 部;获得专利 85项、软件著作权 67 件;制定国际标准 1 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8 项,国家有证标准物质 2 个、地方标准 21 项;获得新兽药证书 8 个。承担 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 305 项,经费 3.3 亿元。再次,培育了适合吉林区域的特色动植物品种。培育出梅花鹿、水貂、貉、雉鸡等特种动物新品种 14 个,人参、西洋参、山葡萄、软枣猕猴桃、五味子等特种植物新品种 39 个,成为了我国特色产业种植养殖领域主推品种,有力促进了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
现代特色产业代表着区域优势农业。大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对于农民增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国家产业安全、生物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特种畜禽产业就业人数 1400 余万人。2019 年梅花鹿产业产值近 600 亿元,人参、西洋参产业产值 1200 多亿元,中药材总产值已超过 2000 亿元。随着梅花鹿、水貂、狐狸、貉等 16 种特种畜禽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人参(5 年参及5 年以下参)列入食品管理,以及正在开展的西洋参食品试点工作,现代特色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目前,特产所正对标“四个面向、两个一流”,全面深化改革。以建设现代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体现新担当,在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突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展现新作为。立足区位优势,构建“五横五纵”学科体系、九大研究中心。聚焦鹿科动物、药用植物、毛皮动物、特色浆果、功能产品、北方作物、农业农村新经济、特色加工、肉牛等产业要素,围绕种质资源、营养繁殖、功能成分分析、质量控制和风险评估、精深加工等产业关键环节,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全方位服务产业发展。立足区域经济,构建服务吉林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学科、人才优势,协同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涉农院校和龙头企业,以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突出优势产业,实现创新要素集聚、关键技术集成、优势企业集群,培育经济发展新场景、新业态和新动能,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国际交流、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产业中试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主要建设中国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基地(左家)、国家级中试转化平台、东北农业科技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平台(左家)、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高区)、吉林省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为吉林省争创现代农业排头兵,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