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中国兽医协会发布时间:2024-03-12阅读次数: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为福建省公益型研究机构之一,主要从事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牧草和畜禽疫病防控的研究及其科技服务工作。现有在职职工10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14名、副高级职称人员28名、博士15名、硕士46名;拥有一支科研实力较强、学科设置较全的专业研究队伍,其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 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福建省“特支双百计划人才” 3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 4人、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站长1人、福建省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福建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
下设2个管理科室(办公室、科管室)、5个重点研究室(动物营养研究室、畜禽育种研究室、禽病研究室、动物病毒研究室、畜病研究室),各重点研究室分别下设研究中心:动物营养研究中心;家禽育种研究中心、猪育种研究中心、家兔育种研究中心、反刍动物育种研究中心;禽病研究中心;动物病毒研究中心;猪病研究中心、草食动物病研究中心、动物支原体研究中心。拥有5个研发平台(福建省畜禽分子遗传育种实验室、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福建省禽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兽用疫苗工程研究中心)、 6个科技服务平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福建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福建省生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福建省水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畜禽水产疾病诊疗中心、福建畜牧兽医编辑部)、6个科研基地(鸡科研基地、鸭科研基地、羊科研基地、兔科研基地、畜禽疫苗效果评价基地和养殖粪污异位发酵处理基地)。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于2011年12月获国家农业部批复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研究活动,成为省级农科院唯一、国内第四个获准从事高致病性禽流感研究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为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畜禽疫病的创新研究、有效防控和保障畜牧业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1980年以来,围绕国家和福建省对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坚持“以需求问題为导向、以探究问题为根本、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支揮产业为宗旨”的原则,开展畜禽营养、福建特色良种选育与高效养殖及新发或重要疫病病原学、快速诊断与防控技术研发与应用,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成果70多项,其中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成果24项。“莆田黑鸭高产系的选育”和“禽霍乱荚膜抗原疫苗的研究”于199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病原发现、诊断 和防”于2002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省牛流行性腹泻的病原诊断 研究”、“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和快速诊断试剂研究”、“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 学及诊防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创制及应用”分别于 1983、2001、2017、2018年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莆田黑鸭配套系、 白羽半番鸭以及连城白鸭肉用新品系选育研究方面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并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十余项。水禽疫苗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活疫苗”、“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和“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二联活疫苗”,“分别于2000、2013、2020年获国家一类新兽药书”。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乳胶凝集试验和凝集抑制试剂”于2003年获国家新产品证书,
“鸭传染性浆膜炎二价灭活疫苗”于2012年获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近十年来,共 发表论文850多篇,出版著作近30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近70项,制定行业标准 1项、福建省地方标准13项。
本所高度重视对外合作,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英国Pirbright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台湾宜兰大学和台湾屏东科技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除科研外,本所科技人员发挥专业优势,通过疾病诊疗门诊、出诊、科技服务团队、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设立企业工作站、科技下乡、进企入场、项目实施、技术培训、接样检测、畜禽疫病调查、科技人员援疆、下村挂职等多种形式,积极有效快捷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我省乃至我国农民增收、牧业增效及保障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探索适合本所的文化建设,坚持用创新文化的核心价值引领科研创新和科技服务,深入践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二字”科学家精神、“八字”院风和“十六字”所训(福泽“三农”、建功在岗、牧心笃行、业精于勤),着力营造“和谐融洽、积极向上、协作奉献、持续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为把本所建成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研究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