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豫(贵州)

发布者:中国兽医协会发布时间:2021-12-08阅读次数:


姓  名:董保豫出生年月:1963.2 
性  别:民  族:汉族
工作单位:贵州省黔南自治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工作时间(年):33职  称:推广研究员
何时何地受何奖励

1、1988年被评为贵州省畜禽疫病普查先进个人

2、1997年获省农业丰收二等奖(第一主持人)

3、1997年获黔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主持人)

4、2001年获省农业丰收二等奖(第一主持人)

5、2002年获黔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主持人)

6、2004年获黔南州政府特殊津贴奖

7、2011年获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第一主持人)

8、2012年获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第一主持人)

9、2013年获黔南州政府特殊津贴奖

10、2013年获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

11、2013年获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第一主持人)

12、2013年获农业部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表彰

13、2015年获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

14、2015年获黔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主持人)

兽医行业主要工作经历
起止时间工作单位所从事专业领域及岗位
1984.9-1989都匀市兽医防治检疫站兽医临床、畜禽免疫、检疫
1989-2005青海省畜牧兽医总站兽医、副站长主持工作
2005-2008黔南州兽医防治检疫站兽医、副站长主持工作
2008至今黔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副主任主持工作
代表性成果
主要成绩/成果取得时间
都匀市推行畜禽防疫“双轨”制促进畜牧业发展 (省农业丰收二等奖)1997
都匀市牛羊寄生虫病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省农业丰收二等奖)2001
夯实动物防疫基础提高综合防控能力保障畜牧业发展(省农业丰收一等奖)2011
黔南州动物疫病普查及应用(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2013
全国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贵州赛区决赛 (团体一等奖)2014
黔南民族地区规模养羊寄生虫调查与防制技术研究(黔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
组织制定《荔波瑶山鸡》、《黔南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规程》等五个黔南州地方标准2016
社会效益及影响力
1、1984年-2004年。
           在都匀市参与实施畜禽疫病普查工作,利用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血清学诊断等方法,基本摸清都匀市畜禽疫病发生的种类、流行规律等,为以后制定防治措施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都匀市畜禽防疫双轨制工作。负责防疫药械的筹备和发放、宣传和培训、组织实施,参与制定工作规划、免疫程序、考评办法和相关资料的编写。从1994年开始到1999年,免疫密度由原来的30%提高到90%以上,生猪死亡率从20%左右下降到5%以下(部颁标准),仅此一项每年为农户减少死亡增收100余万元。1995年参加并组织实施都匀市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工作,并编写调查总结报告,在都匀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5个乡镇,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结合粪检虫卵、解剖动物采集虫体进行鉴定。共检粪便2362份,检出虫卵71种,检出虫体132种,分属6纲13目33科61属132种。基本摸清都匀市畜禽寄生虫的感染种类和流行规律,填补了都匀市畜禽寄生虫病的空白,为今后的畜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2005年-2017年。
2006年-2008年组织实施全州村级兽医室建设工作,项目建成后实施四年,共推广免疫猪1411.22万头、牛294.11万头、羊74.01万头、禽4870.67万羽,项目实现总经济效益1.33亿元,2011年项目获得省农业丰收一等奖;于2007年-2008年组织实施黔南州动物疫病普查工作,项目完成后,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驱虫)程序和方法,并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利用普查成果推广实施三年实现经济效益1.47亿元,2013年项目获得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主持实施州科技项目《黔南州规模养殖山羊寄生虫调查与防制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在省内首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虫种鉴定和基因测序同源性比较,发现四种省内、三种州内新记录虫种,通过驱虫药物筛选试验并推广应用,于2015年获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至2015年利用项目成果实施《黔南州山羊寄生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项目,推广驱虫山羊158.62万只,创造总经济效益2.2506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15,为黔南州山地生态畜牧业做出重要贡献;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鉴定,属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2016年组织制定《荔波瑶山鸡》、《荔波瑶山鸡综合标准体系》、《荔波瑶山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荔波瑶山鸡疾病预防与控制规范》和《黔南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规程》等五个州级地方标准。主持实施《猪瘟、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不同免疫组合效果观察》、《猪瘟、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三种疫苗同时免疫效果观察》、《蛋鸡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程序试验》等科研课题,为基层一线开展基础免疫工作,摸索出一套既省时、省力,又节约经费的免疫程序和方法,为企业和群众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候选人先进事迹
董保豫,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2月出生,1984年7月毕业于贵州农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1984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贵州省黔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农业推广研究员、执业兽医师、中国兽医协会会员、贵州省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参加兽医工作33年来,该同志热爱本职工作、从不言弃、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尊重师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长期坚持政治和业务学习。通过学习在思想理论水平上得到提高,知识面和视野也有不同程度拓宽,业务能力及水平得到增强。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去开展工作。在工作上,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发挥表率作用,刻苦钻研业务技能,谦虚谨慎,团结同志,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在他的带领下,黔南州疫控系统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和综合素质排名全省前列,在全省技能比武活动中获一次一等奖、一次三等奖,2014年州农委动物防疫工作获省农委先进单位表彰,州动物疫控中心连年被州农委评为先进单位,2016年还获得州政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在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战役中,不辞辛劳,日夜奋战在一线,确保了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结合业务工作,他主持实施《黔南州动物疫病普查及应用》等多个项目,获得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1个、省农业丰收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州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州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个。由于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农业部农业先进个人、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两次州政府特殊津贴奖表彰,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表彰。生活上,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侵蚀,勤俭节约,洁身自好,带头做一个守法公民。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扶贫济困、无偿捐赠和献血等各类活动,长期坚持资助贫困学生(先后四人)。
           该同志自2005年调到州动物防疫部门工作后(主持工作),通过开展建立防疫责任制、夯实防疫基础、强化动物疫病监测、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工作,构筑了坚强的动物防疫保障体系,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建立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执行力。实行动物防疫“包干责任制”、“量化目标考评制”、“问责及责任追究制”的三项制度,将各项动物防疫任务指标分解量化到单位和个人。对各项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措施的落实情况执行问责制,通过“口头问责” 、“书面问责”或“通报批评”等形式问责。强化了执行力,提高了工作质量,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均占应免疫数的100%;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占应免数的95%以上。多年来,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畜禽死亡率控制在部颁标准1%、5%、13%以下,为保障全州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食肉安全做出了贡献。
2、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基础。通过努力和争取,从2007年到2012年,国家、省、州各级相继投入县、乡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达4000余万元,充实完善了各级动物防疫机构的房屋及仪器等设施设备;实施完成投资234万元的《少数民族地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完善了州级实验室、冷库(储备库)及办公等条件;全州从2006年到2008年,共投资241.15万元,由州、县两级财政按比例承担,共建成规范化的村级兽医室1855个,做到每村四有(有兽医员、有兽医室、有冰箱、有标牌)。有效提高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检疫、疫病监测、疫情报告及处置的综合防控能力。
3、强化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体现技术支撑。贯彻落实省兽医工作“五大行动”之“红线预警”方案要求,制定下发《黔南州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黔南州动物疫病监测“红线预警”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定点监测和分散监测相结合、集中监测和飞行监测相结合的原则,在县市设立36个州级定点监测点,每年进行上下半年各一次的飞行监测,以掌握动物免疫抗体、病原学监测情况,根据监测情况进行评估预警,视情况启动各级的“红、黄、蓝预警”,指导生产实际。几年来,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禽流感、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猪瘟、布病等检测任务,检测结果均达到国家规定免疫抗体合格率以上。
4、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升综合素质。近年来,利用农业部兽医实验室考核验收工作之际,制定下发《迎考工作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州、县两级积极开展兽医实验室的建设和培训工作。州级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验收,考核评定为良好等次,并被评为全省十佳兽医实验室,县级有十一个县市通过验收,排在全省前列。从2012年以来,坚持每半年在一个县开展集中监测培训、开展两次兽医实验室技能比武活动,增进友谊、比学赶超、锻炼队伍。同时,黔南州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几年来送到贵州大学、华南农大和华中农大等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培训的有200人次,请国家、省级专家到州进行培训六期300余人次,为科技人员开拓了眼界,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5、强化应急处置能力,防止疫情的蔓延。根据黔南州实际制定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成立相关单位组成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和应急预备队,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值守,确保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后,能“早、快、严、小”的把它扑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其扩散和蔓延。在省内率先开展两省区重大动物疫情联合应急演练,2015年,黔南州联合广西自治区河池市兽医主管部门,在荔波县成功组织开展了一次跨省区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多年来,由于应急体系完善、队伍整齐、储备充足、处置规范,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6、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立法和宣传培训。2007年,州人大常委会将《黔南州畜禽防疫条例》列入立法计划,这是省内第一个地区级开展动物防疫立法工作,通过《条例》的起草、调研和讨论,《条例》于2010年10月1日,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州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印制《黔南州畜禽防疫条例》单行本2000余份、宣传单10000余份、音像资料若干,通过广播、电视、会议、培训、标语等形式进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动物防疫工作的认知、理解和支持度。
7、强化督促检查工作机制,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近年来,一是技干包片,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责任;二是增加专项检查的次数,每年都组织30人(次),对十二个县(市)进行春秋防工作前、中、后期的三次检查和考核;三是改变检查方式,不光听取汇报、查阅文件资料,还要现场抽查、走访群众、随机采集动物血清;四是严格执行问责制,采取口头、书面和通报的方式,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五是以监测随机采集的动物血清的抗体水平来考核各县(市)的动物免疫密度。通过督促检查,各县(市)动物防疫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8、抓科研推广项目,促进全面发展。于2006年-2008年组织实施全州村级兽医室建设工作,项目建成后实施四年,共推广免疫猪1411.22万头、牛294.11万头、羊74.01万头、禽4870.67万羽,项目实现总经济效益1.33亿元,2011年项目获得省农业丰收一等奖;于2007年-2008年组织实施黔南州动物疫病普查工作,项目完成后,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驱虫)程序和方法,并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测,利用普查成果推广实施三年实现经济效益1.47亿元,2012年项目获得省农业丰收一等奖;主持实施州科技项目《黔南州规模养殖山羊寄生虫调查与防制技术研究》,项目于2014年4月通过验收,该项目在省内首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虫种鉴定和基因测序同源性比较,发现四种省内、三种州内新记录虫种,通过驱虫药物筛选试验并推广应用,于2015年获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至2015年利用项目成果实施《黔南州山羊寄生虫病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项目,推广驱虫山羊158.62万只,创造总经济效益2.2506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15,为黔南州山地生态畜牧业做出重要贡献;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鉴定,属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主持实施和大型规模养猪企业开展科研技术合作的《猪瘟、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病净化综合集成技术研究》项目,为全面实现国家、省动物疫病防控中长期规划(十二五)打下坚实基础;主持实施《猪瘟、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不同免疫组合效果观察》、《猪瘟、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三种疫苗同时免疫效果观察》、《蛋鸡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程序试验》等科研课题,为基层一线开展基础免疫工作,摸索出一套既省时、省力,又节约经费的免疫程序和方法,为企业和群众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2016年组织制定《荔波瑶山鸡》、《荔波瑶山鸡综合标准体系》、《荔波瑶山鸡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荔波瑶山鸡疾病预防与控制规范》和《黔南州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规程》等五个州级地方标准,为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和疫病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称。同时还利用各种形式,对专业技术干部和养殖场(户)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在他的带领下,全州有60余人晋升中、高级兽医师,起到行业带头人的作用。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6篇,其中8篇论文刊载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