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中国兽医协会发布时间:2024-09-13阅读次数:
姓 名 | 彭仕明 | 出生年月 | 1979年11月 | ||
性 别 | 男 | 民 族 | 汉 | ||
工作单位 | 广州动物园 | 最高学历 | 大学本科 | ||
工作时间(年) | 2001年 | 职 称 | 高级兽医师 | ||
兽医行业主要工作经历 | |||||
起止时间 | 工作单位 | 所从事专业领域及现任岗位 | |||
2001.07至今 | 广州动物园 | 临床兽医,从事野生动物临床诊疗 | |||
主要奖励/奖项 | |||||
2020年“广东省动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
2022年“林浩然动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
2023年“岭南动物植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 |||||
代表性成果 | |||||
发明专利:《一种复方麻醉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实用新型:《一种适用于长喙鸟类的麻醉面罩》 | |||||
论文:右美托咪啶与舒泰对圈养虎麻醉效果的观察 | |||||
先进事迹 | |||||
2001年7月,在经历了四年本科学习和实践后,进入广州动物园兽医院工作,从事野生动物疾病诊疗、防控及相关的研究工作,从一名助理医生,一步步成长为兽医骨干,并2014年取得高级兽医师资格,2017年获聘任至今。二十多年的基层一线临床工作经历和专业训练,已经熟练掌握野生动物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外科手术、康复护理等日常操作,并在动物麻醉、影像学诊断、麻醉监护、寄生虫防控这些方面有很好的专业特长。因工作的特殊性,野生动物兽医的诊疗对象范围非常广,无论种类、体型、生理常数、生活习性都差异巨大,这需要从业者在熟悉诊疗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多的动物学、生态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还涉及野外调查和救助等工作。长时间的一线工作经历,锻炼出更强的专业素养,培养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习惯,也拓宽了对野生动物疾病诊疗更多的思考维度。工作之余,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省、市、园级课题的研究,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的授权,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十多篇,获得各类奖项近十个。他还参与多个中国动物园协会团体标准的编写工作,为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他获聘为中动协专家库专家,承担协会的多个专题培训班的讲课任务。另外,还受邀参与中山大学等院校的野外救助、调查、科研等项目。 鉴于野生动物的特殊性,大量的诊疗操作都需要建立在对动物进行麻醉(化学保定)的基础上,而且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理和结构差异巨大,基础生理值和麻醉方案缺少研究,是野生动物临床诊疗的关键性难题。本人长期从事野生动物的麻醉(化学保定)研究,自参加工作以来,参与各类野生动物麻醉近千例次,经过对其中近300例的麻醉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创新开发并应用了新型的适用于野生猫科、熊科动物麻醉组合,大大提高野生猫科、熊科动物的麻醉成功率及效果,该复方麻醉剂于2024年获得发明专利正式授权,为国内野生动物麻醉方面的首个发明专利。另外本人主导开展的禽类、爬行类等动物的麻醉研究和应用也处于国内相关研究前列,龟鳖类的复方麻醉剂也于近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用于鹤类的吸入麻醉面罩也获得实用新型授权,相关技术也得以推广至国内多家野生动物机构应用,并获得好评。 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的复壮及野外重引入是重建我国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2022年本人主持开展了广州市生态园林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项目,研究多种濒危禽类的种群复壮及重引入技术并推广应用,现已在鸿雁、白鹇、栗树鸭、紫水鸡等物种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 | |||||
工作照 | |||||